文化讲堂第五期 中国古建筑见证城市沧桑、载托文明灵魂
来源 / 发布时间 2024-03-22 / 点击 0

3月20日下午6:30,公共基础部推出文化讲堂第五期活动——“中国古建筑常识及祆神楼”。主讲教师尹新棋主要从“建筑特点”“建筑类型”“建筑派系”“建筑赏析”四方面讲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的基本常识,并结合介休市建筑祆神楼进行相关分析及欣赏。参与本次活动的文学社成员很多是初次接触古建筑知识,纷纷表示有所收获,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讲堂第五期 中国古建筑见证城市沧桑、载托文明灵魂

文化讲堂第五期 中国古建筑见证城市沧桑、载托文明灵魂

尹老师指出,古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座古代的建筑无论如何破旧,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与千年的历史痕迹是无法被替代的。记录历史,展示文化,载托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建筑时不仅要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还应透过古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

文化讲堂第五期 中国古建筑见证城市沧桑、载托文明灵魂

本次讲座为学生们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另一扇大门——传统建筑,让他们了解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特点及分类,思考古建筑合理保护办法、中西建筑对比、外来文化本土化等问题,欣赏传统建筑的美感以及顶级审美与千年文化内涵具象化带来的震撼。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及生活中,同学们将会进一步点燃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热爱,在看似普遍的古建筑中发现美、感受美、发扬美。


一、为什么学习古建筑知识

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全方位反映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遗产,具有价值高、代表性强、分布广、时间横跨大,类型多样的特点。

古建筑是人类遗产的实物表现、城市的凝固记忆,是城市意象的主体标志性符号。作为地域文化与灵魂的代表,可归属为文化遗产的古建筑,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突出的建筑、艺术、科技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今天,古建筑因其特有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二、中西古建筑对比

中西方古建筑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是建筑理念的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建筑实践中存在的差异。在理念方面,中国的古建筑强调与人的协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十分被重视,而西方建筑则带有更浓郁的宗教和膜拜气息。在实践层面,中国的古建筑突出了砖木材质与农耕文化的融合,反映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需求;西方的古建筑更为粗线条,大块的石头和高耸的柱子更为突出。

在全球化的环境下,我们在基本了解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下,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建筑的比较,也更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和西方建筑在各方面的差异。面对这些差异,我们要继续加强各种地区的文化、各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保持文化多样性,避免文化趋同,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古建筑势在必行

1、增强公众古建筑保护意识。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宣传我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另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应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

2、古建筑保护与新城市建设并驾齐驱。古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保存它原有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另一方面也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断进行城市更新,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古建筑保护与城市改建并重的原则,合理规划古建筑保护范围,在城市大规模改建过程中加强对古建筑本身及其周边文化的保护,城市建设在总体上应该与古建筑的风格保持协调。

3、加强对古建筑的维护。由于我国古建筑的材料主要是木材,其主要损坏原因是木材的腐烂,定期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修复十分重要。对古建筑的维护应该坚持原真性,即保持古建筑本身和它所代表的历史性和美学性,仿照古代建筑风格,利用现代科技使古建筑维护过程中的环境、人为损坏程度降到最低。


(供稿:公共基础部)